高校应把握历史机遇再立新功
十九大代表、北京大学党委书记 郝平
十九大报告再一次强调了教育的优先位置,深刻指出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对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双一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令我们备受鼓舞、倍感振奋。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高校应该牢牢把握历史机遇,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勇担使命、再立新功。
过去的5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也是北京大学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北大师生和广大知识分子始终与党同向同行。学校以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为动力,加快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党的十九大已经吹响了新的冲锋号,作为高等教育战线的排头兵,作为科学与文化、教育的重镇,北京大学要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和实现伟大梦想中作出新贡献。未来5年,我们将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扎根中国大地加快发展。“双一流”建设不仅是对“985工程”“211工程”的延续,而且是进一步深化,要聚精会神谋发展,一心一意创一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教育质量。
习近平同志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北大要坚持“德才均备、体魄健全、守正创新、引领未来”,为党和国家源源不断地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流人才。
我们还要瞄准世界科技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未来5年,北大将加大力度支持基础学科建设,持续加强对应用与前沿交叉学科的培育,增强对国家科技创新的贡献率。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北大将打造更多世界一流的科研团队,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实现“近者悦、远者来”。(本报记者 柴葳 采访整理)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献
十九大代表、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陈旭
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内涵丰富、思想深邃、高屋建瓴、启迪思想、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我坚决拥护、完全赞成。
习近平同志所作的报告,总结回顾了过去5年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所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成就,所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明确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描绘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报告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是一篇蕴含着巨大真理力量、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
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清华大学党委和全校师生员工将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大报告精神,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国家、坚持改革创新,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扎根中国大地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努力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方面走在前列,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本报记者 柯进 采访整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十九大代表、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 虞丽娟
习近平同志所作的十九大报告,高屋建瓴、总揽全局,思想深刻、意义深远,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5年的历史性变革和伟大成就,深刻指明了当前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14条基本方略,整体部署了到本世纪中叶“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提出了一系列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任务。
十九大报告明确宣示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树起一座新的历史丰碑,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充分体现了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新的高度,必将成为新时代党的重要纲领性文献和行动指南。
上海教卫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师生员工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自觉贯彻十九大报告精神,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习近平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继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全面增进民生福祉,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本报记者 董少校 通讯员 焦苇 采访整理)
毫无保留地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十九大代表、东北大学党委书记 熊晓梅
习近平同志所作的报告,高屋建瓴、内涵丰富、论述精辟、催人奋进,字里行间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理光辉。
过去的5年,正是因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迎难而上、开拓进取,革故鼎新、励精图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才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和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正是因为全党牢固树立“四个意识”、驰而不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才使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持续不断增强,才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同志所作的十九大报告,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政治宣言和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行动纲领。
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和驱动器,高校必须牢记“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强化“四个服务”,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和习近平教育思想;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不移地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向十九大报告精神看齐,毫无保留地忠诚于党、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学生、学者、学校发展共同体,打造“四有”好老师队伍,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始终坚持服务党、服务人民、服务国家的根本遵循,深植“实干报国,创新卓越”的文化信念,在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同频共振、同向同行中实践大学的崇高价值追求。(本报记者 刘玉 采访整理)
服务雄安新区建设 加快学校内涵发展
十九大代表、河北大学党委书记 郭健
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大报告精神,坚决以习近平教育思想为重要遵循和根本指南,坚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以实现伟大梦想、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为己任,努力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中全面加快学校内涵发展。
我们将紧紧围绕服务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需求,全力推进本校向创新型大学转型。我们将进一步激发学校体制机制改革内生动力和活力,发挥学科门类齐全、国家高层次领军人才齐备、距离雄安新区最近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按照“文科登峰、理工科振兴、医科崛起”的学科建设目标,瞄准重大前瞻性科学问题、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关键问题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突出问题,全面整合学校优质资源,打造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学科集群。
我们将以服务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围绕雄安新区建设,着力打造“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学科集群,研究解决京津冀区域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等急需的关键技术、立法管理、经济和社会效益等问题;围绕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问题,通过会聚国内外高端人才,建设世界一流学术团队,着力打造“区域经济发展”学科集群,积极在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经济问题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为加快解决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等重点难点问题提供智力支持;围绕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优势,积极挖掘、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报记者 周洪松 采访整理)
引导青年把个人理想融入伟大事业
十九大代表、山东财经大学党委书记 王邵军
十九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强调“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今后的办学实践中,我们将以改革创新精神回答好三个问题。
一要回答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关键问题。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确保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要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我们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融入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特别是要用足用好山东丰富的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齐鲁优秀传统文化,有针对性地回答深层次的理论和认识问题。
三要回答好“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这一基本问题。我们将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坚持内涵发展,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双一流”建设,努力使之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人才摇篮,成为推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引擎,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理论前沿,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家园,成为全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本报记者 魏海政 采访整理)
牢记使命担当起医工学生培养重任
十九大代表、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 杨宝峰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作为一名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我深刻体会到,十九大报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明确了新的历史发展目标,展示了新的建设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十九大报告里的这些话足以看出习近平同志对教育的重视和牵挂。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我们的人才强国战略对于高校创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尤为重要。大学对于人才的吸纳和培养要有态度、懂方法,要关注人才、培养人才,更要以包容和爱护的态度支持人才,用登高望远的发展视角正视人才成长的长期性和曲折性,要逐步形成“以人才带动团队,以团队进步引领学科发展”的发展模式。
今后,我们要搭建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如利用中俄医学联盟的平台,定期举办国际会议、全面开放实验室等,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储备。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一所医科院校来说,学科的发展要有后劲、有更深远的前景,就要应时代和科学发展的需求,在夯实基础学科建设中探索创新学科,而这种创新学科需要在优势特色重点学科中寻求有助于扩展科研思维、有交叉可融合的强强联合,为医工学生的培养、新兴学科的建设、科学成果的转化作出贡献是我们坚持不懈的使命与担当。(通讯员 陈英云 本报记者 曹曦 采访整理)
坚持兴区先兴教强区必强教
十九大代表、天津市和平区委书记 李绍洪
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兴区先兴教、强区必强教,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持续推进校际均衡、师资队伍均衡和教学质量均衡三大工程,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未来5年,我们将紧紧抓住建设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改革综合实验区的契机,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高标准建设国内一流区域教育体系,把每一所学校都办成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一是队伍优先配强,打造专业化的名师群。深化“学区化、学校联盟”等办学模式,将教师交流与锤炼队伍有机结合,促进师资优化、人才快速成长。加快首席教师领衔团队建设,实施“名校长、名教师”工程,打造以领军人才为带动、学科首席教师为骨干、区级学科带头人为基础的优质教师队伍。
二是设施优先投入,建设一流的校舍环境。坚持把教育作为惠及子孙后代的最大民心工程,立足“学位紧张、上好学校难”的实际,巩固扩大学校现代化达标成果,再改扩建和提升改造一批中小学,优化教育布局和资源配置,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三是师德优先强化,形成优良的师风校风。坚定不移地用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师生头脑、立德树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展书香班级、书香校园建设,传承先进的办学理念、挖掘优秀的校园文化、开展特色的德育活动,培养师生“感恩社会、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和仁爱之心。(本报记者 徐德明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