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研究院
首 页 机 构 项目管理 成果管理 管理规章 学风建设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
高校
高校
联系方式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20637号
总机:0531-82076188
Email:sd_qsn@163.com
 
高校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高校
理性审视学界“马太效应”现象 学者呼吁 营造公开透明的科研环境
发布时间:2016-8-12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网络编辑:admin(管理员)  浏览次数:1605

理性审视学界“马太效应”现象 学者呼吁
营造公开透明的科研环境

2016-08-08 09:35:55作者:张清俐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同样一篇文章,挂上导师的名字之后,很快就被采用了。”这是一位青年学人最近在经历了数次投稿被拒后,发现的“捷径”。而这一现象也可以看作是学界“马太效应”的一个缩影:越“知名”,越容易获得更多学术资源;反之,越“普通”,则难以得到“垂青”。面对种种越走越极端的“马太效应”现象,多位学者呼吁科研需要更加公平透明的环境。

  产生“好钢用在刀刃上”之效

  优质人才向经济发达地区、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流动,学术资源的配置集中于少数“绩优者”……这些被视为学界“马太效应”的现象,在学者看来是利还是弊?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桃洲认为,“马太效应”是一个中性的说法,用来客观描述学术发展的特点与生态,因此也有着正面和负面之分。从正面角度来看,这类现象确实能够在资源整合、团队协作、优化结构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教授叶明提出,“马太效应”使学术界分层,其带来的优势累积效应客观上有助于少数学者逐渐成为本领域的学术权威,并在他周围集结大批科研人员,加快科研团体自组织的形成,这比行政干预组成的团体更具有活力、创造力。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产生“好钢用在刀刃上”之效果,使研究者获得更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科研能力进一步提高。

  违背“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然而,学界“马太效应”的负面效应却更为学界诟病,有学者认为,近年来这些负面表现越来越明显。“一些‘功成名就’的学者或者因为其本身具有的‘威望’,或者因为手中掌握的行政权力,从而控制更多学术资源、获得更多的机会。”某学术期刊编辑告诉记者。

  也有学者通过观察发现,一些长期占有科研资源的学者真正投入科研的时间、精力往往难以保证,造成资源积压、浪费甚至滥用。

  在张桃洲看来,这不仅是学术资源浪费的问题,而且产生了负面的导向作用:追求大而全(实则空泛)的选题和项目,强调“集团作战”,却轻视微观、扎实的基础性研究和个人的独立思考,使得年轻的研究者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在研究中跟风、趋炎附势且不肯下功夫。

  叶明认为,学术荣誉分配不公现象会影响年轻人成长。“马太效应”拉大了科研工作者之间在学术成就、学术声望乃至于物质利益方面的差距。面对这种现象,虽然相当一部分人会继续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但也有人会因这种不公平的现实存在激起获得更多社会承认的欲望,这或将导致一些人通过越轨的方法谋求名利。

  《江海学刊》副主编赵涛分析认为,近年来从事所谓学术研究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但学术资源的有限性“注定”只能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供需失衡的情况下,“马太效应”必然出现,而且目前一系列评奖及学术评价等带来的导向,也在促使学术资源向所谓的“名家”、“大咖”集中。比如期刊追求所谓引用率则必然导致对知名学者的盲目追捧。

  在学者看来,“马太效应”揭示了人类社会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其产生具有复杂的社会、人文等因素。但是,学术研究领域的“马太效应”走向极端则违背了学术为天下之公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形成爱才重才氛围

  面对走向极端的“马太效应”,受访学者呼吁,学界亟须建立起有公信力、公开透明的学术共同体,形成崇尚真理、敬畏学术、爱才重才的良好氛围。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鲍宗豪认为,学术成就需要积累,需要竞争,由此才能体现学术成果的品牌效应。这是学术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马太效应”的必然性,也有其合理性。但并不意味着,仅仅靠学术威望、名声就能够衡量一位学者的学术成就、社会贡献,这是由于不完善的学术评价机制所导致的。

  “只要存在竞争,存在资源的优化组合,‘马太效应’就会是一种客观存在。”赵涛建议设计一套更加立足国情的、严密可行的、公开透明的学术评价体系及奖励机制;杜绝暗箱操作,将学术资源分配真正与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准及学术贡献挂钩;加大对学术从业者职业道德及社会荣誉感的教育。

  张桃洲提出,应按照学术自身的规律和要求设计与执行机制规章。此外,“马太效应”有其积极的一面,因此应在制度设计上考虑如何充分发挥其正面意义,实现优者更优、优胜劣汰的良性的学术生态。

  记者 张清俐
 




上一条:高考综合改革最终要走法治之路
下一条:为科研经费管理科学化点赞
版权所有: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研究院
业务主管单位: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维护更新: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研究院
联系电话:0531-82076188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20637号 邮编:250001 邮箱:sd_skj@163.com

>鲁ICP备14028533号
技术支持:
易惠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