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研究院
首 页 机 构 项目管理 成果管理 管理规章 学风建设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
成果管理
最新成果
成果要报
成果推介
成果转化
联系方式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20637号
总机:0531-82076188
Email:sd_qsn@163.com
 
成果要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成果管理
筛选、重组与蜕变:失独者的人际关系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23-6-8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网络编辑:admin(管理员)  浏览次数:474

筛选、重组与蜕变:失独者的人际关系变迁研究

2022年11月18日15:13

华中师范大学张必春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筛选、重组与蜕变——失独者的人际关系变迁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8FSH005),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以及7篇CSSCI期刊论文。项目因为以笔者的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因此系本人独立完成。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社会关系越来越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尤其是新制度主义的兴起,社会关系在社会学分析中,尤其是对社会结构和社会行动分析中的作用开始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关系是隐藏在行动背后的深层次逻辑,如果清楚的揭露关系就需要观察当事人社会行动的变迁,而最可能让行动者采取社会行动就是当其遭遇到重大利益事件的时候。届时,日常生活中不易显露的各种隐藏的、潜在的关系都将逐渐浮出水面,最终,社会关系的结构也将暴露无遗。因此,通过重大利益事件而不是在平常生活事件考察社会关系状况是厘清社会关系本质的可行路径,同时在研究中,这种路径也逐渐成为大多数研究社会关系学者的最佳选择。独生子女死亡就是这样的一个重大利益事件,因此该成果试图通过失独者的人际关系变迁揭示这一群体人际关系的结构,进而窥见弱势群体人际关系发展的可能趋势。

纵观目前的研究,发现研究主要集中于失独者的生存困境、社会排斥、政府责任和社会救助等内容,这些研究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把失独者当成救助对象和弱势群体,只考虑到失独者客观处境的改变,忽略其内在复原。该成果反对把案主置于有问题的情境中,抛弃病理主义观点,提倡通过对话帮助失独者找到优势资源,利用其自身优势,以达到改善人际关系和扩大社会参与的目的。以往关于失独问题的研究主要有社会救助、社会融入、社会工作、政府责任等视角,忽视了社会关系这个视角。随着新制度主义的兴起,学界越来越注重社会关系在分析社会结构和社会行动中的重要意义。该成果立足于扎实的调研,基于丰富的田野资料,试图说明失独者的人际关系不是差序格局,也不是团体格局,而是一种过渡性的人际关系格局,有封闭性的倾向,这将导致失独者的社会隔阂,因此需要对该群体的社会关系重构进行专题研究。

二、成果的主要内容及重要观点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该成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化了我国失独者问题研究。

(一)失独者人际关系结构的全景式扫描

1982年计划生育正式成为国策,转眼间40年过去了。随着2015年和2021年分别实施“全面二孩”和“全面三孩”政策,标志着“计划生育”时代的结束。回顾历史,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自制定以来,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是也带来一些问题。独生子女死亡造成的失独群体就是其中之一。作者从家庭结构变化、生命周期演变、人口学特质等方面分析失独群体结构的变化,最终指出失独家庭是一种非健康的家庭形态。

“失独”除了给他们带来肉体和精神的创伤外,人际关系的调整也是十分重要的议题,并且和肉体、精神创伤形成一个螺旋式递增过程。为了深挖独生子女死亡给失独者人际关系带来的影响,该成果从失独者个人关系和组织关系等“二个层次”、从失独者的亲属关系、虚拟亲属关系、非亲属关系、他组织关系和自组织关系等“五个方面”对失独者的人际关系展开研究。研究发现,独生子女死亡后,传统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格局的同心圆结构中,各要素的位置出现变动:亲属关系、虚拟亲属关系的位置退到下一圈层,非亲属关系和他组织完全退出了丧失独生子女父母的人际关系系统,新的自组织要素出现,并占据了核心圈层——这种变迁可能极化为内核和外围的两分类结构,导致失独者人际关系的边缘化和社会融入困境。这样,传统人际关系的差序格局连续统发生断裂,这种格局已经完全不同于一般社会关系中的差序格局,因此将其命名为“非常态差序格局”。

(二)失独者人际关系结构的形成逻辑

该成果通过研究发现失独者的人际关系变迁大概遵循以下三种逻辑:第一,非常态差序格局的调试机制从“血缘关系”到“身份为主情感为辅”。独生子女的离去使得原有的差序格局出现结构缺失,原本稳定的家庭结构遭到破坏,家庭功能无法发挥,失独者将“利益”剔除出他们的关系调适机制,弱化“情感”这种关系调适机制,并且以强劲的声音引入“身份”这种关系调适机制。第二,非常态差序格局中的要素选择:从性格爱好标准,到伤痛歧视标准。在常态的差序格局中,趣缘关系是除了血缘、地缘以外的重要因素。独生子女死亡后,对失独者来说,“避险逻辑”超越“趣缘标准”,成为失独者人际关系选择要素,他们排斥非失独者和他组织,并与自组织建立的亲密关系。第三,非常态差序格局中的认同选择:从“单位人”“社区人”转向“同命人”。独生子女死亡后,失独者获得了新的身份,在多次的社会互动和社会交往中,他们的社会认同就逐渐从单位认同、社区认同、亲属认同,逐渐转向失独者认同。

非常态差序格局的生成与存在,根源在于失独者身份认同、自我认同、社会认同的改变。第一,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同的互够:从失独者到同命人。失独者是个体层次的,同命人就是群体层次,这种改变体现了失独者心理历程的变化,体现了从身份认同到社会认同的互够。第二,身份认同和和自我认同的互够:从失独者到祥林嫂。失独者的身份认同影响失独者的自我认同,失独者在带病生存阶段,出现交际困境,通过解读发现其“镜中我”形象是“祥林嫂”。此外,同样处在儒家文化中的失独者,很容易建构出一套自己被社会排斥的逻辑关系,加剧其对自己失独身份的认同。第三,社会认同和和自我认同的互够:从差序格局到非常态差序格局。失独者在独生子女死亡后,失独者进行社会分类、社会比较和积极区分,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非常态差序格局。

三、成果特色

过去我们国家针对失独问题的研究,大部分都是采取“病理观点”的思路,往往都把失独者当成救助对象和弱势群体,将其设想为亟需帮助的对象。如针对经济状况就简单地提高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金标准,针对失独者上访问题,就简单地把他们列入信访对象;针对失独者的养老问题,就为他们联系养老院,没有考虑到人的内在复原,而失独群体救助的终极目的是人的变化。该成果打破常规,主张失独者研究需要走出病理观点的局限,意识到即使是社会中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其自身也具备发展的潜力和能量,通过引导、发现并教会其使用自己的潜能来开启新的生活篇章,比如失独者中蛋雕艺术者、野泳劝诫志愿者、老年大学学生等等。成果不同于一般项目仅仅对失独者的现状、问题和对策描述,而是另辟蹊径,采取行动研究思路,抓住失独者不同于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特殊之处,对他们的社会关系开展研究,使得研究具有独立性和创新性。具体而言:

第一,提出社会身份研究视角。社会身份视角将社会身份作为分析社会结构和社会行动的中介变量,认为社会身份是人类自我概念社会化过程的,是个体在情境中所获得的一种意义,同时社会身份也会影响行动者的社会行动。因此社会身份视角是一种能够调和“结构—行动”矛盾的“第三条道路”,也是对社会关系进行研究的有效路径。

第二,以知识带理论,深化对弱势群体社会关系研究的理论性。目前关于弱势群体的社会关系研究一直被学界所忽视。以失独父母的人际关系变迁为切入点,把握住弱势群体社会关系变迁的客观规律,找出与一般人际关系变迁的差异,丰富学界有关社会关系变迁研究的理论。

第三,提出了优势观点的视角,助力失独者内在复原。传统的研究视角一般采取的“病理观点”的思路,往往都把失独者当成救助对象和弱势群体,因此把失独者设想为亟需帮助的对象,没有考虑到人的内在复原,该成果认为应该发挥其潜力和能量,助力内在心理复原。

四、成果价值

失独家庭问题是我国社会变迁,走向现代化的必然代价,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牺牲品,全社会理应对该群体负责。但是到目前为止,学界尚没有对该群体进行系统研究。因此本研究可以从计划生育政策利益受损者的角度出发,为相关部门拟定计划生育政策的“配套政策”提供事实依据和相关建议。除此之外,本研究可以帮助相关部门构建失独者的社会扶助机制,从而通过对他们的帮助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





下一条:当代运动训练经典理论研究
版权所有: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研究院
业务主管单位: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维护更新: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研究院
联系电话:0531-82076188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20637号 邮编:250001 邮箱:sd_skj@163.com

>鲁ICP备14028533号
技术支持:
易惠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