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夫
随着中小学期中考试时间临近,北京市继去年2月和今年4月两次颁布中小学减负令后,10月29日再次下发《关于进一步落实有关减负文件的通知》,重申对义务教育阶段考试的各种规范。11月13日,北京市教委正式发布《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北京市中小学英语学科教学改进意见》、《北京市初中科学类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意见提出,今后,小学阶段将禁止统考、统测,只记录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参与社会活动、文体活动等学生成长情况。物理、化学学科将学生初中三年参与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的成绩纳入中考考试评价体系。12月16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和《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两份文件对北京市考试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取消考试”恐怕是北京市这次考试改革最大的亮点,这也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来,中小学迈向这一目标的最具实质意义的一步。不过,北京出台的考试政策也引起一些家长恐慌,考试少了,但应试教育还在,中高考升学还是要靠考试。许多家长给孩子购买大量教辅材料,或是为孩子报辅导班。这也从一个层面说明,教育改革光破还不够,还要立,应破立并举。
“破”和“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所谓“破”,即要破除、突破应试教育哪些不符合教育规律、不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观念、体制机制、教学管理、教学评价和教与学方式,砸碎应试教育以考试为轴心的层层相连、环环相扣的“流水生产线”;所谓“立”,即要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构建素质教育体系,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立”的工作。
首先,在小学应着力建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无分数教育”。“无分数教育”是由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阿莫纳什维利提出、并在上个世纪60—80年代在小学、初中进行了大规模实验,在世界上产生了较大影响。阿莫纳什维利认为,分数毁坏着我们对学生的善意和关怀。分数——这是跛足的教育学的一根拐杖。“无分数教育”旨在解放孩子,实现“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语)的教育理想。
其次,应利用技术手段,建立学生学习新的评价方式。考试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之一,考试改革是要摒弃“应试教育”,而不是将考试合理的、有益的检验和评价功能抛弃。考试改革应以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更科学的方法实现其对知识学习的检验和评价功能。目前,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大数据技术,可以将考试部分功能转变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检验、知识点学习达成目标检验等。像南非研究人员经过长期摸索开发的计算机四则运算练习——“速度测试”模块,就可以检验并及时向学生反馈知识掌握和运算技能达成情况。
最后,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大数据系统。综合素质评价是新世纪初期国家课程改革提出的一项措施,旨在引导学校教育回归育人为本,引导学校和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从而,突出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自我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然而,知易行难。这次教育部专门发文,将综合素质评价上升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足以说明其对教育全局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为了做好这项复杂而任务量巨大的工作,建议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大数据系统,以实现教育三个转变:由关注分数到关注人、关注每一名学生;由关注学习结果到关注学习过程;由只关注学生知识学习转向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智慧化学习的能力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