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研究院
首 页 机 构 项目管理 成果管理 管理规章 学风建设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
人才巡展
社科名家
青年学人
专家库
联系方式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20637号
总机:0531-82076188
Email:sd_qsn@163.com
 
社科名家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人才巡展
张述存
发布时间:2015-11-8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网络编辑:admin(管理员)  浏览次数:1830

:坚持五大发展理念 推进山东强省建设


 

展望“十三五”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系统深刻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坚持“五个发展”理念,对于未来五年加快推进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创新发展,推进活力山东建设
  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全方位创新,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深化财政金融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出台科技“十六条”、建设“万亿产业集群”、实施“千百万人才工程”和“泰山学者工程”等重大举措,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激发创业创新、储备高端创新人才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高层次人才相对缺乏、市场活力不足等问题。
  坚持创新发展,推进活力山东建设,要大力激发创新内生动力,让一切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一是推进理论创新。深入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理论、传统文化集成创新理论、区域协同竞争理论、产业环境协同理论的创新与突破,为增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二是推进制度创新。深入推进我省清费正税、减税降负、简政放权等改革,继续为市场创新“松绑”;深化推进财政金融体制等改革,为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机活力提供制度保障。三是推进科技创新。切实落实国家和省支持创新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科技界与智库对创新决策的支撑作用,大力培养、引进高端科技研发与管理人才,探索建立对人才的股权、期权及分红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严格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四是推进文化创新。传承和弘扬儒家文化、红色文化精髓,培育齐鲁文化名家与领军人才,引入文化竞争与激励机制。通过创新,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坚持协调发展,推进均衡山东建设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协调发展强调的是均衡发展,注重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问题。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需要我们更加重视发展的整体性,增强发展的全局性。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通过重点区域带动、统筹城乡、对口支援等重大措施,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东中西发展仍然不平衡,经济结构仍然偏重,服务业仍然是短板,城乡差距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缩小。
  展望“十三五”,坚持协调发展,推进均衡山东建设,必须在优化结构、均衡发展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优化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深化“两区一圈一带”建设,东部应加快推进同城化发展,中部加快推进城市群建设,西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与落后地区后发优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促进山东与周边省市协同发展。二是强化城乡统筹。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创新发展路径和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统筹推进户籍、区划等制度改革,配套完善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政策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挖产业优势,壮大县域经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四化同步”发展的体制机制。三是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着力加强文化山东建设,完善儒家思想研究“四大工程”体系,打造全国区域文化中心,加强诚信山东建设,打造山东道德文化高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形成一批国家和省级示范园区,实施“创意山东”计划,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美丽山东建设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重要理念,为“十三五”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新格局指明了方向。“十二五”以来,我省一直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节能经济、低碳经济,全面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升级,在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淮河和海河流域污染治理、主体功能区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并于2014年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基于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生态补偿制度。但山东是传统工业大省,客观上增加了生态环境治理难度,绿色发展尚存在制度瓶颈。“十三五”时期,我省维持自然资源总量稳定、修复生态环境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展望“十三五”,我省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山东,必须注重改善省域生态环境总体质量,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重点发力。一是尽快打响我省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的攻坚战,大幅降低万元GDP能耗,严控污染物排放,在全国率先启动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二是在我省现有主体功能区规划基础上,进一步合理布局,加大财政投入,充分发挥主体功能区生态环境基础保护作用。三是加快建立健全我省天然林、水源地和大型湖泊的长效生态补偿机制,重视生态补偿效率。四是继续实施最严格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全省范围内尽快建立以村为单位的网格化生态环境数据监控网络,由重点领域监控逐步向全省域监控转变。五是强化制度保障,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尽快建立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六是加强我省近海、海湾的综合生态环境治理,确保蓝色国土同样绿色发展,以绿色发展理念滋养美丽山东、建设美丽山东。
        坚持开放发展,推进海外山东建设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新目标,指出不仅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还要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做国际规则的制定参与者,主动推动形成有利于己的外部环境,这一转变意义重大。未来五年中国将秉承新理念,拓展新市场,构建新格局。我省多年来始终坚持实行积极开放战略,高度重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自身发展,对外开放主要指标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同时,我省也面临着开放质量不高、结构不够合理、竞争优势不强等问题。
  展望“十三五”,坚持开放发展,推进海外山东建设,应积极强化机遇意识,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寻求发展,统筹外资、外贸和对外投资政策,提升山东在海外市场影响力,初步建立“海外山东”的发展框架,形成山东海外经济和省内经济联动发展的新格局。一是积极发展海外产业,实现省内、境外产业发展互动。调整利用外资政策,引导国际先进产业向山东转移,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山东富裕产能向境外转移,为山东产业升级创造空间。在内外产业承转中,推动山东产业链向境外延伸。二是大力发展海外企业,实现国际经济合作市场主体内外互助。进一步实施跨国公司培育工程,鼓励省内企业境外并购和海外研发。三是加快海外基地建设,实现开放型经济发展载体的内外互补。充分利用国家积极推进自贸区网络建设的重大机遇,积极申请山东自贸试验区。提升省内、境外园区发展水平,促进省内园区和海外园区联动发展。四是深化拓展海外市场,推动形成国际经贸合作新格局。利用自贸区快速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机遇,推动山东与韩国、德国、澳大利亚、东盟等地区的贸易、投资合作。五是加快构建面向未来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调整和优化海外山东激励政策,完善海外合作政策促进体系。
         坚持共享发展,推进幸福山东建设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回眸“十二五”,山东在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中,始终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连续四年保持在5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10年的2.85:1降为2014年的2.46:1,加快了我省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步伐。然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省改善民生和增进人民福祉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如何让人民群众共享更多发展成果,仍然是我省“十三五”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
  展望“十三五”,坚持共享发展,推进幸福山东建设,关键是要把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民生“硬指标”落到实处。一是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不断加大对我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工作和扶贫脱贫工作。二是实施“教育兴鲁”战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实施对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三是深化实施就业和创业战略。适时出台和完善具有我省特色和优势的就业和创业政策,不断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力度。四是持续增加民众收入。完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机制,适时调整各地最低工资标准,缩小区域、城乡、行业的收入差距。五是大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完善惠及全省人民群众的养老保险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继续加大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力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归根结底,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得到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院长)




上一条:张岂之
下一条:唐洲雁
版权所有: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研究院
业务主管单位: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维护更新: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研究院
联系电话:0531-82076188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20637号 邮编:250001 邮箱:sd_skj@163.com

>鲁ICP备14028533号
技术支持:
易惠天下